迷底/摄
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“古村”其实就是父亲心目中的家
文/张振萍
“我希望我的家门前有口池塘,屋后面有三五成群的果树,屋子不远处还有口甘甜可口的井……”这是多年前,母亲跟我描述父亲心目中的家。
——题记
青砖黑瓦、木雕石狮、私塾祠堂、亭台庙宇、古桥深井、巷陌互通……
我行走在郴州永兴县板梁村、北湖区的小埠村、桂阳县的大湾村和汝城县的沙洲村,只觉一股淡泊宁静的古朴之风、春华秋实的自然之风、悠闲自在的闲适之风、荡气回肠的红色之风迎面扑来,骤然想起,如果父亲健在,这里一定是他喜欢的家。在父亲的眼里,有天有地的屋,靠近一座青山、一湾绿水,看着一缕炊烟、一畦绿床、一株苗木,那就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……
板梁神水
初见板梁,只觉乡村古风别有洞天。
走进古村落,一种古典意境的美扑面而来,数百间古朴的古建筑群,错落有致挨在一起,屋顶雕花翘首探头,街道南北,小巷纵横,铺着鹅卵石的路面几经数百年的足迹打磨,变的格外圆润。而且村内小桥流水,曲径通幽,宝塔、古井、石板路、青石桥,奇石异村令人拍案叫绝。这里被誉为文化底蕴最厚重的“湘南第一村”乃实至名归。
村内仍保存了360多栋完好无损的明清历史建筑,这些历千劫而不倒的古民居,栋栋雕梁画栋,飞檐翘角,无论是它的水磨青砖,还是门当户对,或者是它的砖雕、石雕、木雕,其工艺都十分精湛,都令人叹为观止。
听村里的老人说,村子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,全村同姓同宗,属汉高祖刘邦的后裔,聚族而居。村前有七层古塔,村内建有庙祠亭阁,旧私塾,还有古商街、古钱庄。
当然,板梁村最出名是“三神”:神龟、神树和神井。
神龟是一块天然的石头,它盘踞在板梁村的后院里,传说只要“摸一摸神龟的头,一生不用愁”。
神树是从石缝里长出来的参天大树,枝叶繁茂,粗大的树根深深地扎在石头中,让人不得不佩服树木的顽强生命力。
见到神井的第一眼,便让我怦然心动:这不是小时候爷爷家那口犀牛井么?流水潺潺,清澈见底,两股喷泉汇成一处。爷爷家那口犀牛井看起来很浅,其实也不深,大约半个大人那么深,我小时候听大人们说,井底下有个犀牛,如果再往下挖,犀牛就会跑掉,井水就没了,井水其实就是犀牛嘴里喷出来的,所以这样的深度刚刚好,淹不死人,人如果不小心掉下去,犀牛还会把人顶出来,因此这口井从来没有淹死过人,常年四季清水四溢,流向下面的池塘。
郴州是我的第二故乡。
三十多年前,二哥医学院毕业分配到了郴州,小妹随后随军来到了郴州,后来我也考入了郴州。我们在此结婚生子。
二十多年前,父母双双从教师岗位退休,为了给我们兄弟姐妹带小孩,他们从祁东来到了郴州。每当夏天,父亲不止一次对我说,这自来水哪有犀牛井的水冰凉啊?犀牛井的水可以冰西瓜,只要从犀牛井提回一桶水,把西瓜放进去,过一会取出来切开,瓜瓤就甘甜可口,凉入肺腑,多好。
“我知道,但犀牛井早就没了,早就枯了”,我笑笑对父亲说,父亲就默然了。
但眼前的板梁神井的水却清澈见底、流水潺潺,有两股清泉不知疲倦,不分昼夜,一如既往地流向村子里下游的荷花池。微风轻轻一吹,神井的水面荡漾着轻柔的涟漪,就像有人在悄悄地抖动着碧绿的绸子。我忍不住用手捧起一窝水,凉丝丝的感觉顿时流遍全身,旁边立即有人大叫:“这是鸳鸯水,喝了会生双胞胎”,嘿嘿,我知道,生双胞胎是为人父母的美好愿望。不过,这板梁神井历经了六百多年的流淌,却依然甘甜滋润、凉爽可口、回味无穷,真是让人啧啧称奇。
如果父亲健在,他会不会对板梁神井的水爱不释手?我想,答案是肯定的。
小埠别墅
“如果在城市里,有栋从地到天的房子,门前有池塘,屋后有花园,我们一大家子人都住在这里,闲时可以钓钓鱼,饭后可以到后花园散散步,该多好!”父亲说这句话的时候,我正感囊中羞涩。
同时好奇,父亲有这种朴素的愿望,母亲是怎么知道的?后来,母亲悄悄告诉我,她与父亲刚结婚时,偶尔翻到一篇父亲小时候写的作文《我的家》,父亲就是这样描写的:“我希望我的家门前有口池塘,屋后面有三五成群的果树,屋子不远处还有口甘甜可口的井……”我哑然失笑:“父亲说的不就是别墅吗?”母亲笑而不语。
我固然买不起别墅,但当我看到北湖区小埠村的时候,我突然想对父亲说:“爸爸,如果您老健在,您的愿望可以实现了”。
小埠村多美啊!它离郴州城又很近,好像“城中村”。这里山水如画、鸟语花香、沁人心脾。
您看,不远处,池塘里野鸭戏水,茶室里棋牌声声,院子里古筝悠扬,小河上自由垂钓……在这里,自然生态生机勃勃,能看到古代乡村与现代文明的完美融合。
小埠古村主要由祠堂、民居、古桥、古井、古庙、古巷道等构成,其建筑选址于山水之间,造型师法自然。巷道、建筑紧凑通融,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无穷有致。村落内古建筑结构上简单、节约,建筑装饰上素雅淡秀,村落在外观上给人第一眼的印象就是:青瓦、灰墙、屋角突起的马头墙异彩纷呈,檐饰彩绘、砖雕、雕花格窗交相辉映,斑驳的灰墙黛瓦,突显出古人建造方面的杰出才能和成就。
小埠古村落内古建筑大多为砖墙,木梁架和青砖铺地,建筑材料多为本地木材和砖石,就地取材,价廉物美,属生态环保型低能耗建材;房屋以木架抬梁式,采用“一明两暗”三开间的平面形式。建筑单体栋栋雕梁画柱,刻檐飘脊,木雕、石雕、砖雕丰富多彩,山水、人物、花鸟栩栩如生,具有较多的历史、艺术价值;村内不仅有寨岭晓望、龙泉古庙、龙潭拥翠、塔立仁和、井秀花桥、深巷民俗、古墓垂青、老槐送客等小埠八景引人入胜,还展现了湘南民居现有的民俗生活,可以通过举人碑、马头墙、诗歌辞赋等追寻550年前明代古村的文化踪迹。
现在的小埠村更像湘南风情民居、垂钓水阁、聚贤亭、崇圣书院、亲子乐园、生态康养院,“吃、住、行、游、购、娱”样样齐全,以自然、健康、生态为主题,成为了一个人人向往的身份、荣耀、梦想之地。
如果父亲健在,我们从郴州城驾车出发,不过二十多分钟的车程便可进入小埠村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矗立着风光互补新能源路灯的通衢大道,再极目乡村田野,村庄错落有致地点缀在青山绿水间,水清、房靓、村洁,乡村面貌如景如画。村里农民住上了“小洋楼”,全都用上了液化气、太阳能,出门有轿车,回家可健身,这些时尚的现代生活方式,在小埠村精彩演绎。用小埠人的话说,这里就是 “城里有啥咱有啥,还不堵车”,实现了由 “村”到 “城”的华丽转身。
父亲,如果您健在,这不正是您口中所说的“别墅”么?
大湾榜眼第
说实在的,父亲能来郴州,肯定是源于二哥。我自诩自己没有那么大的魅力,请得动父亲。我们全家6个兄弟姐妹中只有二哥最讨父亲欢喜。一是二哥自小就会来事,就会“打见眼鸟”(祁东土话),他读初中的时候,只要看见父亲挑着米回来(我们全家吃国家粮,都要从粮站买米),他很远就会跑过去,快速接下父亲肩上的担子,让父亲歇着。二是二哥会读书。二哥是我们6个姊妹中最会读书的,当年二哥高考前的预考,他考了全县第一名,班主任下令让他填报“北大”,后来他正式高考时,发挥失常,考了个医学院,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三天三夜没出门,忏悔自己“因为太骄傲而失利”。好在后来,二哥儿子帮他争了气,考上了“北大”。父亲高兴得合不拢嘴。
刚来郴州时,父亲很不习惯,他总是唱着要回家。所以,从科员、科长、副局长一路晋升到一家医院院长的二哥,总会在周末陪父母出去游玩,然后亲自下厨做菜给父母吃,父亲终于慢慢安下心来。
在桂阳县的大湾村,当我看到那栋“榜眼第”时,我内心激动难掩:如果是我们兄弟姐妹当中有人考中了“榜眼”,父亲会是什么心情?我不敢描述。
在古代,大湾村历史上出过榜眼郎,而且位居高官,并且是两代人,不得不让人叹服。第一代人夏时,举人出身,在清朝同治年间官至陕西巡抚、兵部侍郎、都察院右副都御史,御赐一品封典,诰封光禄大夫、建威将军;第二代人夏寿田是夏时的儿子,在光绪年间省试中了第八名进士,殿试则被钦点为榜眼。
所以才有了大湾村威震八方的“榜眼第”,这栋房屋坐北朝南,砖木结构,五进式四合院,有两个天井,其木墙、天花板、窗棂均以木质雕花。二层楼房,硬山顶小青瓦,与四周青砖山墙围合形成独具特色的传统“合院式”和“围屋式”结合的平面形制,是湘南地区独一无二的典型建筑,外墙用砖采用豆浆、桐油、细灰、等混合物打磨,坚固牢实。
可以想象这个官厅当时是何等的美观、漂亮。所有房子的装裱都是木的,上厅、中厅还有下厅都是通的,天晴不晒、下雨不吹,很是实用。尤其是那雅致古朴,凹凸有致,阴阳交错,巷陌互通,流光可鉴的厅堂,更是一道难得的风景。
父亲如果健在,倘若陪他来看看这栋“榜眼第”,他一定会有很多感触,“榜眼第”象征了他眼中的“子女有出息”,他在世时经常告诫我们这些孩子,要把小孩培养好,要像二哥的儿子一样考上北大、清华。
是的,大湾村的“榜眼第”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珍贵财富,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教育。
沙洲半条棉被
父亲在世时,他总喜欢与我和小妹讲起二哥读中学时,用“半条棉被”救火的故事。
那年,二哥读初二,有一天放学回来,刚进家门不久,正在烧火的奶奶,突然把灶屋里的柴火点燃了,吓得奶奶惊慌失措,大声喊“起火了”,二哥听见喊声,急忙从里屋跑出来,看了一下,然后又急忙跑进里屋,抱起一床破烂的棉被(烂得只剩半条了),投进水缸浸湿后急忙铺在燃起的柴火上,火一下子就被扑灭了。后来,父亲问二哥,怎么知道这么做?二哥说是《自然常识》书上写的。父亲连连夸赞二哥,对我们总是说起这个“半条棉被”的故事。
父亲如果健在,我想陪他来汝城沙洲村看看,让他听听沙洲红军“半条棉被”的故事。
这个故事发生在1934年11月,中央红军突破了国民党军第二道封锁线,各个军团陆续抵达湖南汝城县文明圩,红军驻扎在文明、秀水、韩田、沙洲等地,并在此休整了一周。正是在此期间,三位疲惫不堪的女红军住在了沙洲村村边的一间破旧茅屋里,茅屋的主人就是徐解秀和她的丈夫。但徐解秀家里一贫如洗,只有一张用楠竹钉成的床架,床上垫着稻草、铺着破席,盖的是一堆烂棉絮,连一条完整的被子都没有。女红军们在急行军中丢弃了行装,只带着一条棉被,女主人就和三位女红军合盖这一条被子、挤在这一张床上,而男主人则睡在门口的草堆上守护着她们。
三位女红军与徐解秀同吃同睡同劳动,还帮着徐解秀烧火煮饭,闲时给徐解秀夫妇讲革命道理。几天后的大清早,女红军们要上路了,她们决定把这唯一的被子留给徐解秀夫妇,但夫妇俩说什么也不肯接受。直到送到村口,三位女红军和徐解秀夫妇还争执不下,这时一位女红军从背包中摸出一把剪刀,把这条被子剪成了两半,她对徐解秀说:等革命成功以后,一定要送你一条完整的新棉被。徐解秀接过这半条被子,一句话也说不出来,眼泪哗哗流了下来……
沙洲不但是红军故事的发源地,而且还是古村落。村内主要由祠堂、民居、古桥、古井、古庙、古巷道等构成,其建筑选址于山水之间,造型师法自然。巷道、建筑紧凑通融,村落空间变化韵味无穷。村落内古建筑结构上简单、节约,建筑装饰上素雅淡秀,村落在外观上给人第一眼的印象就是:青瓦、灰墙、屋角突起的马头墙异彩纷呈,檐饰彩绘、砖雕、雕花格窗交相辉映,斑驳的灰墙黛瓦,隐现出村落昔日的辉煌。
父亲是老师,他喜欢讲故事。父亲如果健在,他一定会把这“半条棉被”的红军故事讲给我们兄弟姐妹的孩子们听。
往事如飞,所有的一切都只能用“如果”,寄托我对父亲深深的哀思。日久他乡成故乡,父母的骨灰盒都已长眠于郴州,我深爱着这方热土,寄寓着我难以割舍的亲情。
同样,郴州的传统古村落,是历史赋予后人的珍贵财富,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;郴州古村落也是祖辈与父辈们栖息的家园,承载着祖先们的梦想;郴州古村落奉行天人合一的自然格局,青砖黑瓦掩映在自然山水中,让人望得见山、看得见水;郴州古村落的古民居、古祠堂、古清泉、古驿道、自然田园有机排序,构建出一副“人与自然”和谐共生的特色环境。
如果有一天,古村落的雕花窗棂不见了,屋顶的横梁不见了,“门当户对”不见了,祠堂的石鼓不见了,珍贵的木材不见了……
父亲肯定会托梦骂我们。
或许到了我们孩子的下一代或下下一代,他们并不知道青砖黑瓦的含义是什么?我们可以带他们来这古村落看看,告诉他们这曾经是祖先们的家,这些青石板的寻常巷陌、青石砖的房、雕刻花纹的窗,蕴藏着中国古老的宗法仪式、儒学传统、风水观念、哲学意识、建筑技巧、生态原理等,是先人们的匠心独运。
是的,古村其实就是祖辈们的家,也是父亲梦寐以求的心目中的家。
张振萍,青春美文作家、诗人、记者,1972年出生于湖南祁东,湖南省作家协会会员,郴州市苏仙区作家协会副主席。1988年开始文学创作,《寻找诗歌史上的失踪者》中的代表人物,曾先后获1988年全国中学生“蓓蕾杯”一等奖和1989年《诗刊》优秀奖等各种奖项40余次,在《人民日报》《光明日报》《广州日报》《绿洲》《文艺报》《湖南文学》《财富地理》《衡阳日报》《郴州日报》等发表文学作品400多件,其中诗作《我是萍》入选《九三青春诗人台历》,并被翻译到国外。现主攻美文写作和新诗创作,主张文美心美生活美。著有文学专著:诗集《一百次心醉》;散文集《聆听青春的风铃》《有一种亲吻叫拯救》和《一个词的温暖拯救》等,现工作于郴州日报社。
X 关闭
Copyright 2015-2022 华东品牌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:京ICP备2022016840号-41 联系邮箱:2 913 236 @qq.com